话说中国盾构机这事儿,挺有意思的。德国一台盾构机卖3.5亿,中国花20年工夫研究出来,结果定价只有3000万左右,这价格差得也太大了吧?
有人说这是贱卖技术,国家辛辛苦苦搞研发,最后白白便宜了别人。其实这看法有点片面,得从头说起,看看背后的逻辑和实际状况。
盾构机是挖隧道的大设备,核心技术复杂,涉及上万个零件,早年间中国完全依赖进口,价格被外国人捏着,维修还得看人家脸色。现在中国不光自己造,还成了全球老大,这中间的过程和定价策略,有不少门道。
先说历史背景。盾构机最早是英国人发明的,180多年前的事儿,后来德国、日本这些国家发展起来,垄断了市场。
展开剩余82%中国从1953年开始用盾构法修隧道,但那时候设备简单,基本是手掘式或半机械的。真正现代盾构机大规模引进,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。
1996年,西康铁路秦岭隧道项目开工,全长18.46公里,地质复杂,人工挖太慢还不安全,国家决定从德国买设备。
结果德国海瑞克公司开价高,每台3.5亿,两台二手货总共7亿。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,可没辙,技术在人家手里,只能咬牙买。
买回来后,用在秦岭隧道,确实提前10个月贯通,但问题也出来了。设备故障多,维修得找德国人,他们收费贵,还不让中国工程师学技术,垄断得死死的。
类似情况不止一次。1999年,广州地铁2号线用进口盾构机,主轴承断裂,停工好几天,德国专家来修,咨询费高不说,态度还差。
国外厂商就是靠技术壁垒赚钱,一台设备卖几亿,售后服务再赚一笔。中国基建需求大,地铁、高铁、公路隧道到处都需要盾构机华信配资,可进口成本高,适应中国地质也不行。
中国地质多变,有软土、硬岩、砂卵石层,外国设备经常出问题,维修费用上百万起步。这让国家意识到,必须自己造盾构机,不然永远受制于人。
2001年,国家把盾构技术列入863计划,2002年正式启动项目。中铁集团组建18人研发团队,王杜娟就是其中一员,她刚毕业进公司,从基层干起。
团队从零开始,没经验,没图纸,只能买进口机拆解研究。2006年,国家进口上百台外国盾构机供学习,工程师们分析每个零件,刀盘、轴承、液压系统,一项项攻关。
刀具结构是最难的,耗了5年时间,反复测试材料和设计。2008年4月,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“中国中铁1号”下线,直径6.28米,能适应土压和泥水平衡。这标志中国打破垄断,迈出关键一步。
研发过程不容易。初期国产机性能不稳,市场不认可,大家更信进口品牌。2012年,成都地铁4号线和6号线项目,中铁团队说服施工方用“1+1”模式,一台国产一台进口对比掘进。
结果10个月后,国产机在速度、稳定性和适应性上都胜出,掘进效率更高。这给国产盾构机打了广告,从此订单多了起来。中铁装备没停步,继续攻核心部件。
主机轴承国产化是大事,早年靠进口,现在自己造,解决了气阀、传感器这些卡脖子问题。
2013年,中铁装备收购德国维尔特硬岩掘进机知识产权和品牌使用权,这家德国公司曾是行业老牌,但经营不善,中国买下技术,提升了硬岩掘进能力。收购后,双品牌运营,中铁装备+维尔特,国际市场更有竞争力。
到2020年9月,中国第1000台盾构机下线,从无到有,用了不到20年。2023年数据,中国盾构机全球市场份额达70%,中铁装备连续六年产销量第一,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,包括法国、意大利这些盾构发源地。
法国用中国盾构机修基础设施,马来西亚地铁项目2012年首次用国产机,创下掘进记录。出口量年年涨,2021年出口99台,进口只20台。铁建重工也强,2022年超德国海瑞克,成全球隧道装备制造商第一。
现在说定价,为什么中国盾构机只卖3000万,德国还是3.5亿?这不是贱卖,而是聪明策略。国外盾构机贵,因为垄断,品牌溢价高,生产规模小。
中国有制造业基础,规模化生产拉低成本。供应链高效,材料采购便宜,劳动力成本低。即使卖3000万,也能盈利。低价是抢市场的武器,早年国外占90%份额,中国要突围,只能用价格吸引客户。
想想看,发展中国家基建需求大,但预算紧,中国机性价比高,适应性强,卖便宜点,先占份额,再靠口碑扩大。亚非拉国家买中国机,省钱还可靠。
这策略叫“以价换市”,短期牺牲利润,换长期主导。事实证明成功。德国海瑞克在华市场从60%跌到10%,营收缩水。国产机国内占有率超95%,国际上也领先。
低价没牺牲质量,中国盾构机创新多,像梯度耐磨刀盘,寿命达600米,施工成本低。还开发超大直径机,16米级,世界领先。智能化也跟上,云端管理系统实时预测沉降。
有人担心低价会亏本,其实不然。中国有大市场,地铁、高铁项目多,练手机会足,技术迭代快。出口后,服务跟上,不像国外那样坑人。
2023年国外销量216台,增长14.9%。中铁装备营收284亿,利润稳。铁建重工主轴承国产,跻身世界领先。
这事儿说明,技术自主是关键。20年研发,从跪着买到站着卖,中国盾构机逆袭靠创新和策略。不是贱卖,是用低价打破壁垒,占全球70%份额。
未来,盾构机还会向更智能、更绿色发展,中国制造业这样一步步走强。想想芯片、光刻机,早年也受制,现在也在追赶。盾构机经验值得学,坚持自主,低价不是目的,市场主导才是王道。
发布于:河南省谷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